查看更多
密碼過期或已經(jīng)不安全,,請修改密碼
修改密碼壹生身份認證協(xié)議書
同意
拒絕
同意
拒絕
同意
不同意并跳過
ATTACK Ⅲ期臨床研究評估了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鮑曼-醋酸鈣不動桿菌復合體(ABC)感染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jié)果表明當舒巴坦-度洛巴坦與多黏菌素E均聯(lián)合亞胺培南/西司他?。ㄗ鳛楸尘爸委煟r,,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碳青霉烯類耐藥的ABC(CRABC)嚴重感染的28天全因死亡率非劣效于多黏菌素E,且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的患者臨床治愈率及微生物學應答良好的患者比例均更高,,腎毒性發(fā)生率更低1,。本文為大家介紹ATTACK研究的亞組分析,探究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單菌種和多菌種CRABC感染*患者的療效,,并與多黏菌素E進行了對比2,。
本研究對ATTACK試驗中單菌種和多菌種感染患者進行亞組分析,比較治愈訪視(TOC,,末次用藥后7±2天)時的臨床和微生物學結(jié)局,。A部分為評估者盲法隨機試驗,評估舒巴坦-度洛巴坦與多黏菌素E相比,,在ABC感染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B部分是一項開放標簽觀察研究,對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耐藥或不耐受的ABC感染患者進行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
圖1 試驗方案設計
1.患者基線特征
入選微生物改良意向治療(m-MITT)的患者均在基線時分離到ABC,,A部分CRABC m-MITT主要療效人群(對碳青霉烯類耐藥ABC同時對研究藥物敏感的m-MITT患者)共128名患者,相同數(shù)量的患者(n=64)各接受舒巴坦-度洛巴坦或多黏菌素E治療,,每種治療都以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為背景,。
表1:不同治療組的基線感染情況
2.舒巴坦-度洛巴坦在單菌種與多菌種ABC感染治療中的療效相似
舒巴坦-度洛巴坦在單菌種與多菌種ABC感染治療中的28天全因死亡率相似
A部分結(jié)果表明,,舒巴坦-度洛巴坦組中單菌種感染患者(16.7%,6/36)和多菌感染患者(22.2%,,6/27)的28天全因死亡率相似,,多黏菌素E組中單菌種感染患者(34.9%,15/43)的28天全因死亡率高于多菌感染患者(26.3%,,5/19),。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CRABC感染的28天全因死亡率在數(shù)值上低于多黏菌素E。
圖2 舒巴坦-度洛巴坦vs多黏菌素E治療組的28天全因死亡率
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單菌種和多菌種感染的臨床治愈率相似,,在數(shù)值上均高于多黏菌素E
對于舒巴坦-度洛巴坦組患者,,A部分結(jié)果表明,單菌種感染在TOC時的臨床治愈率為63.9%(23/36),,多菌種感染在TOC時的臨床治愈率為59.3%(16/27),,相比之下在數(shù)值上均高于多黏菌素E組。
圖3 舒巴坦-度洛巴坦vs多黏菌素E在單菌種與多菌種感染治療中的臨床治愈率
根據(jù)A部分結(jié)果,,舒巴坦-度洛巴坦組患者單菌種感染在TOC時的微生物學有利結(jié)局百分比為66.7%,比多黏菌素E組高34.1%,,多菌種感染的微生物學有利結(jié)局百分比為70.4%,,比多黏菌素E組高7.2%??傮w而言,,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后微生物學有利結(jié)局在數(shù)值上比多黏菌素E組更優(yōu),且在單菌種與多菌種感染中療效相似,。
圖4 舒巴坦-度洛巴坦vs多黏菌素E在單菌種與多菌種感染治療中的TOC微生物學有利結(jié)局
3.對于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耐藥或不耐受的單菌種或多菌種ABC感染患者,,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結(jié)局
對于B部分,28天全因死亡率為17.9%,,TOC時的臨床治愈率為71.4%,,其中單菌種ABC感染患者的臨床治愈率高達73.9%,多菌種ABC感染時為60%,,TOC時的微生物學有利結(jié)局率為78.6%,,單菌種ABC感染時為78.3%,多菌種ABC感染時為80%,。
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背景下,,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單菌種和多菌種ABC感染患者的28天全因死亡率、臨床治愈率和微生物結(jié)局相似,,且臨床治愈率和微生物學有利結(jié)局數(shù)值上高于多黏菌素E。對于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耐藥或不耐受的單菌種或多菌種ABC感染患者,,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療仍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結(jié)局,。綜上所述,,使用舒巴坦-度洛巴坦聯(lián)合碳青霉烯是治療包括CRABC在內(nèi)的多菌種感染的有效方法,,期待未來有更多的臨床數(shù)據(jù)進一步驗證其有效性。
*在ATTACK Ⅲ期研究中,亞胺培南/西司他丁作為背景治療覆蓋除ABC外的其他菌種
舒巴坦-度洛巴坦NMPA批準的適應癥為用于治療18 歲及以上患者由鮑曼-醋酸鈣不動桿菌復合體敏感分離株所致醫(yī)院獲得性細菌性肺炎(HABP),、呼吸機相關(guān)性細菌性肺炎(VABP),。
參考文獻:
1. Kaye KS,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2023 Sep;23(9): 1072-1084
2. McLeod SM, et al.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24 Mar 20;11(4):ofae140.
審批號:PP-XAD-CHN-0045
到期日:2027-2-13
僅供醫(yī)療衛(wèi)生專業(yè)人士閱讀/參考
查看更多